亲爱的姐妹们,可别以为乳腺炎只在哺乳期才会出现;非哺乳期,乳腺炎也可能悄悄找上门哦。虽然不如哺乳期乳腺炎常见,但也带来了困扰。了解它的相关知识,有助于早发现、早治疗,维护乳腺健康。
一、症状表现
常见于产后5年以内的姐妹,部分见于有乳头内陷的年轻未婚女性及40岁以上围绝经期女性。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症状因人而异,出现多样性。乳房局部常常会出现肿块,肿块大小不一,质地可能较硬,边界有时不太清晰,触摸时可能伴有疼痛。部分患者的乳房皮肤会发生改变,比如出现红肿、发热,严重情况下,皮肤可能破溃流脓,形成窦道,经久不愈。
二、发病原因
其病因较为复杂。自身免疫因素在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,当机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,乳腺组织可能受到免疫攻击而发生炎症。乳腺导管扩张也是常见原因之一,例如先天性乳头畸形、乳腺导管排泄不畅等,导致分泌物在导管内积聚,引发炎症反应。此外,吸烟、胸部外伤、口服避孕药等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。
三、诊断方法
临床上,医生通常会综合多方面进行诊断。首先是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,了解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、发展过程、既往乳腺病史等,仔细检查乳房肿块的位置、大小、质地、活动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。乳腺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手段,它能够清晰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,帮助医生判断肿块的性质、有无脓肿形成等。在必要时,还会进行乳腺磁共振成像(MRI)检查,进一步明确病变范围和性质。此外,细针穿刺活检或手术活检能够获取乳腺组织标本,通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,确定炎症的类型,如:肉芽肿性乳腺炎、浆细胞性乳腺炎等,这对后续的精准治疗十分关键。
四、治疗方式
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。在疾病早期,一般采用保守治疗。抗生素治疗是常用方法之一,但由于非哺乳期乳腺炎多为非细菌性炎症或混合感染,抗生素的选择需要医生依据经验和药敏试验结果综合判断。糖皮质激素可用于控制炎症反应,减轻局部症状,但使用时需严格掌握剂量和疗程,防止不良反应。对于有脓肿形成的患者,需要进行穿刺抽脓或切开引流,以排出脓液,促进愈合。在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反复时,可能考虑手术治疗。
五、预防措施
预防非哺乳期乳腺炎,姐妹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。选择合适的内衣,避免过紧或过松,以维持乳房的正常血液循环和支撑。注意乳房清洁,尤其是乳头乳晕区域,但避免过度清洁和暴力揉搓。保持健康的体重,避免肥胖,适当进行体育锻炼,增强机体免疫力。如果有乳头内陷等先天性乳腺异常,应及时就医处理,防止因乳汁或分泌物排泄不畅引发炎症,此外慎用可能影响乳腺健康的药物,如口服避孕药等,具体使用前请咨询医生。
非哺乳期乳腺炎虽然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乳腺疾病,但只要姐妹们提高对它的认识,做到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预防,就能守护好乳腺健康。
(超声科 鹿文静)